成果简介

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加速推进,对环境能源法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五校立足自身优势、遵循学科规律,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探索形成了成果导向理念下研赛驱动、交叉融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解决了环境能源法学研究生创新思维和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问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环境能源法治人才。

坚持成果导向,依系统化、前沿化、个性化、交叉化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实施研赛驱动,开展项目引领计划、竞赛牵引计划、导师领航计划;推进交叉融合,以“大文科”视野打造多学科融合体系。构筑了环境能源法学“三大课堂”课程体系,打造了以全国“绿能杯”高校法学研究生调研竞赛为引领、“国家、省、学校”三级研赛平台为基础的沉浸式协同创新育人生态,开创了适应未来创新能力需求的跨学科培养新路径。总体创建了以“知识体系—批判性思维—创新路径”提升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成果表达等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模式。

    成果解决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甚合理,研究生创新缺乏系统理论与专业知识支撑。研究生理论学习系统性不强、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培养基础和支撑偏弱,敏锐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能力偏低。

    2)囿于固有思维,研究生创新内在自觉性不高、外在驱动力不够。教师主导的传统学习模式使研究生思维形成一定的“惯性停滞”,心理依赖、内驱力缺乏导致批判性思维较差,客观创新路径供给不足,致使创新能力提升受阻。

    3)传统学科分类形成学科壁垒,研究生创新视角相对单一。环境能源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该领域制度政策、标准等的复杂性,科技性的内生需求需要重构更加开放、包容的交叉学科体系。

    依托本成果获批备案能源治理与法律交叉学科博士点,主持教育部首批新文科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本研贯通的能源法治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等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10项,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中俄能源政策与法律复合型法治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我国新能源法律制度存在的短板及对策建议”获中央领导批示,《能源法》立法建议被国家能源局吸收采纳。成果实施培养的研究生分析判断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职业胜任能力优秀,全国“绿能杯”竞赛惠及35所高校的2000多名研究生。本成果得到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石少华会长等专家的高度评价,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多所高校借鉴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