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筑了成果导向理念下环境能源法学创新能力培养“三大课堂”课程体系。

“三大课堂”实现了课内课外高效协同。“第一课堂”打造基础理论传授主阵地,注重环境能源法学基础理论的获得与内化;“第二课堂”秉承学术引领,打造“黄岛文法讲坛能源法系列”“珠山论坛”“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系列”等专业讲座,实现了聚焦方向、汇聚名家、打造高地、追踪前沿的目的;“第三课堂”以跨学科学术报告为主线,推动院内外、校内外综合学术交流,从环境科学、传统化石能源、新能源等领域获取各行业发展现状与热点关注,提升研究生综合学科素养,促其独立思考、躬行实践。

2.打造了以“国家、省、学校”三级研赛平台为基础的沉浸式协同创新育人生态。

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国家、省、学校”三级研赛平台国家级平台: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全国“绿能杯”高校法学研究生调研竞赛固定承办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研究基地;省级平台: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基地、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等;校级平台:中国石油大学环境能源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北方工业大学能源法研究中心等。依托三级平台,实现产、学、研、政、律多元主体的基地共建、联盟发展、项目合作、竞赛共谋等资源联动与循环,以研带训、以赛促研,围绕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沉浸式协同创新育人生态

3.开创了适应未来环境能源法学创新能力需求的跨学科、多层次培养路径。

开创了跨学科、多层次的培养新路径。广泛阅读奠基,以读书沙龙等形式组织研究生阅读跨学科文献、跟踪学术前沿,提升了跨学科知识的数据检索能力、资料筛选能力、文献组织与分析能力;跨域交流融通,承办跨学科“绿色能源与西海岸产业转型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促进跨学科思维碰撞;交叉项目引领,围绕生态保护、能源开发、气候变化等热点领域开展项目式多学科交叉研究;智库服务带动,以解决环境能源实际问题为目标,提高对国家立法和司法的智慧贡献,培养咨政意识和咨政能力,助力环境能源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