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校生研赛创新成果丰硕,毕业生职业胜任能力增强。
研赛级别与水平呈上升趋势,成果丰硕。研究生在《理论与改革》《人民论坛》等杂志发表《论预防式社会性监督——以化工行业风险监管为例》《检察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角色定位》等高水平论文50余篇;获最高人民法院等单位主办的“贯彻民法典绿色原则”征文活动优秀奖;连续参加全国“绿能杯”竞赛,调研报告“副产氢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研究”等获一等奖5项;获全国大学生环境资源模拟法庭大赛、“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10余项; 100余人次参与高层次项目研究。
成果对毕业生发展能力支撑明显,职业胜任力优秀。陈科睿、李挺等17人被录取为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环境资源法学及其他方向博士研究生,梁勇同学就职于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徐梦凡、潘宇等同学就职于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贵州电网等从事环境能源法务工作。同时,涌现出大批受到国家及省表彰的优秀毕业生,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法院、四川警察学院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伦理、职业胜任力、创新能力等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与肯定。
2.导师创新领航能力显著提高,教学改革建设卓有成效。
导师创新领航能力高低对研究生创新水平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导师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包括重大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律制度体系研究”和重点项目“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系统保护法律制度创新研究”、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5篇、出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等专著13部、获省部级以上社科成果奖10项。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的环境能源问题积极发声,10人次在俄罗斯“能源法:改革与发展趋势”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环境能源法主旨发言。教学相长,导师对研究生发现问题、逻辑思辨、归纳总结及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的领航作用明显。
教学改革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托本成果2021年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本研贯通的能源法治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主持省部级研究生教改项目《基于OBE理念的环境能源类法学硕士培养模式研究》等9项、出版教材13部、建设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环境资源法学》等9门精品及优质课程、发表教学论文37篇。1人入选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入选山东省法学研究领军人物;3人入选国家“双千计划”;1人被聘为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咨询专家。10年来积极探索研究生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成果现实转化,成为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阶梯。依托本成果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其中“成果导向、研赛驱动、交叉融合:环境能源法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且系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中唯一一项法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
3.环境能源立法与司法贡献度提升,咨政与行业智库作用明显。
充分发挥交叉融合在跨学科思维碰撞与多领域资源共享的优势,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提升对国家环境能源立法、司法等智库服务能力。为环境能源立法贡献智慧,主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立法研究》的多条条款、《<能源法>立法审查问题研究》对于重大问题的立法建议等被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吸收采纳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送审稿)》中;为环境能源司法贡献智慧,民事诉讼中经验法则适用问题建议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采纳,公众环境权利法律上可操作性探索被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采纳。
咨政意识与咨政能力明显提升,“我国新能源法律制度存在的短板及对策建议”获得中央领导批示,“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助推四川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被四川省委办公厅采纳;能源行业智库作用明显,多名研究生参与国家管网集团《管道保护法相关法律法规咨询研究》《油气管道相关安全和环保类法律法规体系咨询研究》等重大项目,同时参与评审《青岛真情巴士集团有限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
4.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学科影响增强,辐射示范效果明显。
2020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获批备案能源治理与法律交叉学科博士点,成为能源法方向完整设置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的高校;成功构建了全国“绿能杯”高校法学研究生调研竞赛固定承办为引领的环境能源法“国家、省、校”三级育人平台。该成果得到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石少华会长等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充分肯定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北方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创并打造的能源法领域“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绿能杯”品牌效应,六届竞赛惠及2000多名研究生,促进了环境能源法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在国内高校能源、资源、环境法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依托本成果2022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促进与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中俄能源政策与法律复合型法治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首批选派包维浩等16名研究生,涉外能源法学研究生的培养将进一步扩大学科影响力;本成果在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年会、贯彻实施习近平法治思想背景下全国能源法实践教学研讨会、山东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年会等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成果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东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国内多所高校借鉴采纳,发挥了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基点,以北方工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纽带,辐射全国的环境能源法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示范引领效应。